家長的焦慮癥似乎是伴隨著孩子的出生而出現(xiàn)的,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家長的焦慮情緒越發(fā)嚴重起來。某教育機構(gòu)近日對7000多名家長進行了一項調(diào)查顯示,95%的被調(diào)查者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感到焦慮。從吃穿住用行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從孩子的性格興趣特長到孩子的身高體重視力,無一不是家長焦慮的原因。
在家庭教育專家看來,父母內(nèi)心的焦慮和浮躁,比孩子學習上出現(xiàn)問題更為可怕。套用托爾斯泰的名言,不焦慮的人是相似的,焦慮者則各有各的焦慮。完美型、壓力型、攀比型……家長焦慮類型各有不同,找到原因,也許是化解心中焦慮的第一步。
壓力型焦慮:升學導致家庭矛盾升級
5歲的然然明年該上一年級了。雖然幼兒園并沒有要求具體的學習目標,但媽媽孟女士已經(jīng)是“未雨綢繆”,每天都給兒子布置識字、背詩、讀英文等作業(yè),且每天抽查。然然偶爾貪玩,沒有完成媽媽布置的任務,就會惹得孟女士火冒三丈,一頓痛批。看著兒子掉眼淚,孟女士自責的同時也夾雜著困惑:平常好脾氣的自己面對兒子將要開始上小學的事實怎么這么不淡定?
與孟女士不同,懷女士的女兒小蒙明年就要中考,在課業(yè)上稱得上是勤勉努力,興趣愛好樣樣拿得出手。但懷女士心里始終“有根刺”,因為女兒的成績一直“中不溜兒”。小蒙有些偏科,對擅長的科目從未失手,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想法和規(guī)劃,“想通過貫通培養(yǎng)直接讀高職”。懷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覺得高職等于“沒前途”。為此,她想方設法試圖做通女兒的思想工作,還花時間、精力和金錢為小蒙補習弱勢科目。面對母親的焦慮情緒,小蒙顯得很是無奈,因為有的時候,懷女士甚至會急到失眠。
其實,像孟女士、懷女士這樣陷入焦慮情緒的家長有很多,內(nèi)容大同小異,無非是面臨孩子的升學、課業(yè)、就業(yè)等各種問題而產(chǎn)生的壓力。細想想,很多“壓力”都是家長“自找的”。以小蒙為例,她這種年紀不大卻對自己有清晰規(guī)劃的孩子很難得,孩子的升學路徑已經(jīng)不再只有高考一條,家長也理應“眼觀六路”,與時俱進才是。
攀比型焦慮:“別人家的孩子”很優(yōu)秀
許多家長常盯著“別人家的孩子”,不是方方面面都很優(yōu)秀,就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正在讀高中的秀秀就生活在如此陰影之下。在秀秀從小到大的印象中,母親總是十分關注熟人的孩子在哪兒上學,一會兒說樓上的姐姐考上了重點高中,一會兒又說樓下的孩子申請了美國的名校,還要求秀秀也要向他們學習,申請獎學金到國外上大學。
許多父母習慣于用“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作比較,似乎這樣可以讓“自家的孩子”知恥而后勇。如,在孩子入托、入學以前喜歡與別人比孩子的穿戴、玩具、用具、身體發(fā)育、智力培養(yǎng)等;孩子入托、入學后喜歡與別人比孩子幼兒園、學校的名氣,孩子的入學年齡,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的特長培養(yǎng),孩子獲得的名利,外界對孩子的贊美等方面。
相關專家分析,由于這其中夾帶了家長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容易造成孩子難以承受、家長身心疲憊的情況。有著攀比心理的家長很難對孩子的攀比心理給予積極地引導,有的甚至還會讓孩子處在較多負面情緒籠罩的家庭環(huán)境之中。
在北京市順義區(qū)第一中學附屬小學校長王曉芳看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應以平常心態(tài)看待孩子,根據(jù)孩子的興趣等實際情況確定是否學習,學習什么,不要以家長的經(jīng)驗、想法和期待要求孩子。
茫然型焦慮:習慣跟風卻忽視孩子的獨特性
王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極其上心,從孩子上小學起,她就搜集各類興趣班、輔導班的信息,按照報班熱點列出詳單,為孩子選擇了一系列的興趣班和課外班。
工作繁忙的王媽媽把周末全部奉獻給了孩子。為了清楚了解輔導班的學習狀況,每一個輔導班,她都交兩份錢,和孩子做“同學”。等到孩子上初中了,她發(fā)現(xiàn)陪讀的效果似乎不甚理想。此時,社會上流行給孩子找大學生家教,于是王媽媽精挑細選,找了一個北大的學生做家教。結(jié)果,孩子的中考成績極不理想。
面對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不乏像王媽媽一樣茫然而辛苦的家長。家長的茫然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對孩子的成長發(fā)展不了解、不熟悉,有焦慮感和困惑。二是對為人父母的角色及其所要面對的新課題不清楚、無準備,有混沌感和迷茫。
在北京鴻猷文化家庭教育研究院創(chuàng)始人王力青看來,要解決教養(yǎng)孩子的茫然問題,家長不妨適當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的基礎知識,了解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懂得孩子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所經(jīng)歷的歷程和體驗的感受與成人世界有怎樣的區(qū)別,自然就會減少很多盲目性和迷惑。通過這些有準備的學習和體察,面對孩子將會從容許多。
完美型焦慮:全方面優(yōu)秀才是優(yōu)秀
東東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三年級的他學習成績不錯,每年他都參加繪畫和鋼琴考級,并多次獲獎。在運動方面,他也拿了游泳深水證。更令許多家長羨慕的是,東東十分自律,對學習和作業(yè)自我要求很高。一遍寫不好,會再來一遍,完全不用家長督促。但媽媽蔡女士對這些并不滿意,她認為孩子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數(shù)學方面還需要提高,在作文方面還需要加強訓練,在英語方面還需要提高口語和閱讀……
東東成績偶有波動,蔡女士心里就不踏實。東東的爸爸14歲就考上大學,屬于早慧人群,所以他也期待東東能比自己更聰明,未來發(fā)展超過自己。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課程導師朱芳宜接觸過很多類似家庭。像東東父母這種永遠盯著孩子不好的地方、期待孩子有所提高的父母十分常見。
“事實上,更應在乎的是這個孩子因何而優(yōu)秀?是內(nèi)在的動力還是父母的壓力。10歲以前的孩子更多以家庭為核心,他們從內(nèi)心希望得到家長的接納和認可,所以更容易順應父母的期望。家長過高的期望和所伴隨的焦慮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能力永遠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對孩子的自尊也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所以,朱芳宜建議家長幫孩子把關注點從成績上轉(zhuǎn)移到學習的意義感和價值感上來,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鼓勵孩子微小的進步,用更多正面語言、積極方式來與孩子溝通,這樣孩子不僅僅熱愛學習,也會熱愛生活,因為孩子們未來的人生課題不僅僅是學習,還包括有尊嚴、有意義、有目標地活著。
遠慮型焦慮:總做不好準備怎么辦?
前段時間,家長李女士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撥關于“未來”的文章刷屏了,《未來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未來30年,你的孩子將面臨怎樣的職業(yè)世界?》《會玩的孩子,才有未來》……這些文章讓李女士感到“空前的焦慮”。“特別擔心孩子現(xiàn)在落下了什么,未來真的不能適應這個社會,但同時,我們自己的能力有限,也怕跟不上形勢。”
像李女士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前陣子,家長王女士帶孩子參加了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這次高科技之旅讓王女士有不少思考:“其未來世界真的不是學習好就可以了,孩子的許多技能和能力都是極度欠缺的。”王女士深深地感到,除了學業(yè)的學習,孩子更應該在科技、藝術(shù)等各個方面都有所涉獵、有興趣、有研究。但如何使孩子在平時的學習與這些技能習得、素養(yǎng)養(yǎng)成方面取得平衡,令王女士感到頭疼。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yōu)秀,面對新變化,家長們難免感到手足無措。因此,家長需要從關注孩子學習轉(zhuǎn)向關注孩子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并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避免將焦慮傳遞到孩子身上,在相互教育、相互學習中擁抱變化。
專家觀點:抓住核心素養(yǎng) 家長大可淡定些
陳錢林(著名家庭教育專家、暢銷書《家教對了,孩子就一定行》作者):家長之所以焦慮,表面看是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孩子成長環(huán)境的擔憂,而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對教育的誤解。
什么是教育?從人的一生來看,最好的教育,是培育健全人格。從幼兒期來看,最好的教育,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培育人格、培養(yǎng)習慣,需要進培訓班嗎?與是否獲獎有那么大的關系嗎?并非說進培訓班、比賽獲獎不好,但絕不能說孩子的成長,非要進大量培訓班不可,非要比賽獲獎不可。建議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妨淡定些。
首先,學習些教育類基本方法。教育是藝術(shù),需要個性化;但教育也是科學,有其規(guī)律。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的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選擇更適合于自己的成長之路。如果家教方法不對頭,肯定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
其次,把“人”擺在“才”前面。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名人,細究其家庭,都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品德、習慣,是“人”的教育;進培訓班學技能、比賽獲獎,是“才”的教育。人與才,猶如皮與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孩子做人教育抓好了,成“大才”固然錦上添花,做一位幸福的普通勞動者,也何嘗不是教育的成功?
最后,抓最核心的素養(yǎng)。志向會產(chǎn)生引力,自學能產(chǎn)生推力,如果孩子有追求,喜歡自學,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品質(zhì)就會不一樣。每個孩子的天資、興趣都不一樣,好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只要抓好最核心的素養(yǎng),就可以不變應變。 (王小艾 婁雪 滑經(jīng)緯 胡畔 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