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順利,甚至讓人焦頭爛額的事情,進而產生煩躁、焦慮等消極情緒。下班后,很多人會在不經(jīng)意間將這些消極情緒“帶回家”,繼而使家人也受到影響。那么,如何才能讓工作中產生的消極情緒止步于家門外呢?
如何才能讓工作中產生的消極情緒止步于家門外呢?(張浪/中國新聞網(wǎng))
首先,我們要明確自己所扮演的家庭角色和工作角色。就像演員在舞臺上扮演不同角色一樣,人們在生活中也需要扮演不同角色,每個人既有工作上的角色,如建筑師、銀行家等,又有家庭中的角色,如母親、兒子等。在面對消極情緒時,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在扮演什么角色時產生這些消極情緒的,當角色轉換之后,我們又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來應對這些消極情緒。
其次,在面對實際問題時,我們要適時地在不同角色之間進行轉換,并根據(j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在職場中,作為一位員工,我們需要理性地處理好與同事的關系;在家庭中,作為家庭中的一員,我們需要感性地對待親人。這樣,我們就能在不同情境中“就事論事”。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在不同角色之間進行轉換呢?不妨先看看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工人去工廠上班,可工廠的機器無緣無故地壞掉了,直到下班也沒有修好。當他沮喪地準備回家時,卻發(fā)現(xiàn)用來代步的摩托車也壞掉了。由于路途遙遠,他不得不請同事送他回家。此時,他覺得這一天真是糟糕透了。當同事將他送回家后,他沒有立刻進家門,而是抱住了門前的一棵樹。抱了一會兒之后,他打開家門,然后喜笑顏開地和孩子們打招呼,并給了妻子一個深深的吻。同事感到十分奇怪,便問他:為什么要在家門口抱樹呢?他答道:在工作中常會遇到一些讓人不順心的事,從而產生消極情緒,但自己不能把這些消極情緒帶回家,所以就通過“抱樹”的方式將其掛在樹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模仿這種“抱樹”的方式,即在回家前通過一個儀式性的行為,幫助自己更好地從工作角色轉換為家庭角色。需要注意的是,在實施這種儀式性行為的時候,我們要相信這種行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角色轉換。另外,如果在工作中產生的消極情緒已經(jīng)嚴重地影響到了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使我們在短時間內無法扮演好家庭角色,我們也要將實際情況告知家人,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今天在工作時遇到些煩心事,不能陪你玩了,十分抱歉”,這樣也可以避免讓這些消極情緒影響到家庭。(焦艷)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