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表達需要,遠離沖突與傷害
錯誤的表達需要方式
錯誤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可能并不被意識到,卻會直接破壞親密,導致失控。
一、反向形成:越需要,越拒絕。比如你會說:“趕緊走吧,我再也不想看見你”,當對方真的要走,你就會更生氣。于是會說:“快點,把你東西全部拿走,再也不要回來!”于是對方真的收拾行李離開。
比如孩子寫作業(yè)拖拉,你沖孩子吼道:“快別寫了,什么也別寫了!焙⒆诱娴牟粚懀銜討嵟,又喊道:“學校也別去了,上學對你來說根本沒用!”
以上都是“反向形成”,這本是心理學的一個防御形式——“用一種相反的方式表達需求”。事實上,你真正的需求是:“不要離開我”“我希望你有效地寫作業(yè)”,但給對方的感覺卻像是在“賭氣”,好似這是你真正需要的。
有時,情緒和語言看起來“很一致”,對方就很難區(qū)分你的真實需要。在這種表達的“壓力”下,即便對方知道你不是這樣想的,還是會發(fā)生你不想要的反應,比如愛人會真的離去、孩子真的不寫作業(yè)等。之所以如此,是你采用的情緒和語言都代表“我不需要你”,這是一種攻擊狀態(tài),很有張力,對方會本能避開這樣的張力,于是就會讓關系破壞升級。
“好吧,既然你不需要我,那我就走,你可別后悔”,后面還有一句話——“反正是你讓我走的”,對方會順勢把過錯推給你,事實也是如此,你正在用這種方式讓自己成為過錯方。
二、回避。要做某個決定的時候,你選擇“逃開”,會把選擇權交給對方,你采用的是“你來決定”“隨便”“無所謂”“你看著辦”等。當對方真做了決定之后,你又不滿意:“我就知道這個不行”“你怎么會這樣選擇呢?”“你怎么不考慮我的感受呢?”……
如此爭執(zhí)在所難免,關系會陷入僵局導致沖突升級。你把決定權給對方的同時也把責任交給了他,你在回避自己的需要,導致自己對結果不滿。因為對方的決定都是以他的需要為出發(fā)點,很少會從你回避的態(tài)度里猜出你的需要。
“回避”還有一種表現(xiàn)就是“沉默”。沉默不是代表你沒有需求,而是你認為自己的需求對方會接不住,或者是你把對對方的不滿壓抑著。此時,對方會本能地忽視你的需求,或當你不存在,關系的破壞已悄然發(fā)生。
三、指責與抱怨。這更為常見:“你什么家務都不干”“總是玩游戲”“總那么晚回來”“為何不回我信息”……
這樣的抱怨隱藏了你的真實需求:“我希望你和我分擔家務”“我希望你多陪我一會兒”“我喜歡你能及時回應我,否則我會很傷心”。
用指責對方來提出需要時,另一方首先會考慮危險的情緒進行反饋。你的指責抱怨本身就是攻擊,是在傷害對方,那么對方的反應就是逃離、漠視、對抗。
四、替罪羊。許多孩子承擔了父母的沖突,成了他們感情不和的“替罪羔羊”,甚至成了“傳話筒”。父母雙方從不正面表達對彼此的情感需要,而是把需要轉移到孩子身上。而孩子也會感應到這個部分,變得“有問題”會更被關注,于是需求主體錯位了,這會讓家庭關系更復雜,隱瞞真實。
有的夫妻會把彼此需要轉移到工作和問題上,比如加班到深夜、經常出差或為彼此的父母、親戚而爭執(zhí)。這都是在借助“第三方”表達。無論第三方是什么,都無法滿足彼此需求,只能是轉移痛苦的緩兵之計。
要懂得區(qū)分“表面需要”和“深層需要”
那么,為什么你會采用這些方式呢?這時要懂得區(qū)分“表面需要”和“深層需要”,或者說是“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越是深層需求越不容易表達,甚至本人有時也意識不到,因為這部分需求會和自己的“不安全因素”相關:我是弱小的、我是自卑的、我是羞愧的、我是低自尊的、我是低價值的。這些體驗都會讓你失控,認為自己正處在危險邊緣。你的需求有可能被拒絕,或不被接納,這就讓需求處在了真空狀態(tài)。
比如,當你向對方表示:“不要離開我,我需要你”,對方一旦沒理解到,你遭受的傷害會更深,以后就更不可能輕易暴露需要,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就會有“沒人可以理解我”“沒人懂我”“我很孤單”這樣的體驗。
此時你往往會本能地選擇安全表達,就像“反向形成”“你走吧,我不需要你”,像“回避”那樣沉默或者高冷狀態(tài),和對方保持距離,這樣即便對方真的離開,你也不會特別傷心。因為這是你可控的,這是為了“保護自己”而產生的結果。
此刻你往往有怨氣,認為對方并沒看到你的真實需求,因為真實需求“被隱藏了”。
體驗結果帶來的感受
如何改變表達需要的方式呢?要去體驗結果帶給你的感受。
用不恰當的方式和對方互動之后,自然有一個結果。這樣的結果往往是不歡而散,那時你的感覺是怎樣的?傷心?失望?無助?憤怒?在這種感受中多待一會兒,而不是快速轉移注意力。
感受其他聯(lián)想或相似體驗。這很重要,當你待在這種苦澀感受中時,一定浮現(xiàn)很多自由的念頭。它們是什么?以往出現(xiàn)過嗎?在其他關系中?在小的時候和父母的互動中?這樣的聯(lián)想就像一個思想鏈條,鏈接了你很多相似或相反的感受、事件、情景,它們都是打開你潛意識之門的鑰匙。
體驗久了可以適當有意識調整。別有太大變動,這種模式跟了你多年,對你也起到了保護,不可能一下把它甩開。先從一個小點開始略微變動,可以在雙方熟悉的互動中加入點小變化。
比如你常抱怨伴侶下班晚,這次當他回家你不再像往常那樣指責和冷落,也不再抱怨和諷刺,而是溫和地表示關注,可以說:“以后不要那么晚回來了,注意身體”,這時你再觀察對方的反應,一定讓你吃驚。
當你用理解對方的方式表達需要時,曾經的傷害式游戲就玩不下去了。你可能會說在當時忍不住會發(fā)火,也沒關系,只要你有了這種意識,過程就會不同。因為你學會了自我覺察,而不像往常那樣熟視無睹,內心深處的思想被自己看到了,它并沒有溜走。
當你學會了用反思的理念審視需要、覺察互動、體驗情感,這本身就是成長。(心理咨詢師 冰千里)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y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lián)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wèi)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