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孩子最不想聽到的話,你說了嗎
王睿
不少孩子剛經(jīng)歷了期中考試,中學高級教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系統(tǒng)注冊心理師、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宋梅老師在高一學生中做了個小調(diào)查,“考試后,面對成績,你最不希望家長對你怎樣說?”沒想到,考得好的孩子和考得不好的孩子都有話要說。心理聊吧·親子第六期公益講座,宋梅老師就和家長們聊聊“考試后,如何與孩子談成績”。
調(diào)查:考得好時家長懷疑、否定,考得不好就打擊、嘲諷
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到大學,我們的孩子經(jīng)歷了大大小小數(shù)百場考試,可謂是久經(jīng)沙場的“老將”。可是,每次考試過后的一段時間,卻是孩子最難熬的日子,因為家長、老師和孩子自己都非常關心考試的成績。考試后家長對成績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孩子接下來的學習狀態(tài)。尤其是某些過激的言行,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較大的傷害。
前兩天,我在高一學生中做了一個小調(diào)查,題目是“考試后,面對成績,你最不希望家長對你怎樣說?”學生非常積極地給了我回應,我們家長也可以覺察一下,這樣的話,您跟孩子說過嗎?調(diào)查結果,考得好時,孩子最不愿意聽到家長這樣的話“你這成績,跟第一名還有差距,有什么好得意的?”“你這次就是僥幸,就你這德性,下次成績肯定會掉下來。”“作為學生,考得好難道不是應該的嗎?你不要驕傲自滿!”考得不好時,孩子最不愿意聽到的話是“別人家的孩子都考得那么好,你怎么這么差勁!”“你真沒用,考這個成績以后能上什么大學?你這輩子完蛋了!”“我們這么辛苦還不是為了你,你就這樣回報我們,你對得起我們嗎?”有孩子總結:考得好時家長懷疑、否定或視而不見,考得不好就打擊、嘲諷、道德綁架。各位家長,聽到孩子這樣的反饋,此時此刻,您是怎樣的感受呢?
建議:對孩子學習過程的肯定比對其成績的贊揚更重要
作為家長,我們關心孩子的學習當然是必要的,但如何與孩子溝通成績,是要講究方法的。孩子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內(nèi)心是非常希望得到家長欣賞的。面對考得好的孩子,家長對孩子學習過程的肯定比對其成績的贊揚更重要。比如,家長說:“兒子,這次考得這么好,真厲害啊!”不如說:“這段時間,我看到你一直都在努力學習,尤其是每天不僅認真完成作業(yè),還對前面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整理與鞏固。看來,好成績的取得與你刻苦學習的態(tài)度是分不開的。媽媽為你取得這么好的成績高興,但更為你的努力點贊!”這樣孩子會更樂意繼續(xù)付出努力。
若孩子沒考好,家長很焦慮,但孩子看上去似乎不難過、不著急,家長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孩子看似輕松的背后,是一個怎樣的狀態(tài)?其實,成績不理想,大多數(shù)孩子心里都會失望難過,但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把這種情緒表現(xiàn)出來。心里很難過著急,但卻表現(xiàn)出輕松和淡定,這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孩子沒有因為成績不理想而崩潰,能保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從這個角度上講,這樣的孩子內(nèi)心是強大的,這是孩子的優(yōu)勢。家長需要看到孩子的優(yōu)勢、努力和付出,相信孩子,給孩子一段時間,讓孩子能夠在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中重新找到感覺,找回自信。
如果孩子沒考好,狀態(tài)不佳,我們要能看到孩子內(nèi)心隱藏的許多復雜的情緒,如焦慮、自責、難過、擔心、后悔等等。這些負面情緒對孩子會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家長一方面要積極共情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幫助孩子緩解壓力,輕裝前進。另一方面,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選擇更具積極意義的方式來分析考試成績,不光看卷面整體分數(shù)和丟分部分,更應結合孩子平時的努力、基本能力、近期狀態(tài),用全面、綜合、發(fā)展的眼光來分析,多肯定孩子的努力與付出,多找進步點、發(fā)展?jié)摿c,給孩子多一些鼓勵,幫助他修復自信。
如果家長自己對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感到非常焦慮,那就要仔細覺察一下,這個焦慮到底是來自于孩子還是來自于我們父母自身。有時候,關于成績是否理想,孩子和家長的標準是不太一致的。如果孩子自己對這樣的學習成績和學習狀態(tài)還比較滿意,家長就要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有沒有可能是自己對孩子的期待過高,所以才會失望、生氣、焦慮,而這個背后又隱藏了怎樣的期待?家長需要先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再和孩子一起面對當下的學習。只有當家長足夠穩(wěn)定的時候,才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醫(y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lián)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wǎng)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wǎng)健康 |
人民健康網(wǎng)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wǎng)健康衛(wèi)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